任浩之 |
除了各種客觀因素外,能不能找到正確的途徑,是一個重要原因。當你以常規渠道無法取得成效時,不妨採用一些非常手段。當然,這種非常手段只是權宜之計,若是有什麼不良後果,成功之後要予以彌補。韓愈入仕的方法就值得我們借鑒。
韓愈在仕途開始時很不順暢,他二十歲左右開始參加科舉,一連三次,均名落孫山,直到第四次才算考中,這時他已經三十歲了。
根據當時的科舉制度,考中進士,還不能授官,還需經過吏部的考試,合格者才可正式授官,於是韓愈又考,不料又是一連三次的失敗。
和其他文人一樣,韓愈向當時的權貴投書,推薦自己,兩個月內向三位宰相上書三次,依然沒有得到他們的青睞。於是韓愈不得已而求其次,投奔藩鎮的節度使,先後投奔了兩位節度使,可都時間不長,節度使就死了,韓愈只好重找靠山。
韓愈於是又回到京城,這一回他選中了京兆尹李實。按照老辦法,韓愈先給李實寫了封信,信中多有溢美之詞,這本來就是文人的拿手好戲嘛。他說:
我來到京師已經十五年了,所見的公卿大臣不可勝數,他們都不過是些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平庸之輩,還從沒有見到一個像您這樣忠心耿耿地效忠皇上、憂國如家的人。
今年天氣大旱,一百多天沒有下雨,種子下不了地,田野寸草不生,可是,盜賊不起,穀價不漲;京城百姓,家家戶戶都感受到了您的關懷。而那些以前喜歡為非作歹的奸佞之輩,也都銷聲匿跡了。如果不是您親自處理鎮服,宣傳天子的恩德,怎麼能有這種喜人的局面呢?
我從青少年時代便讀聖賢之書,頌聖賢之事,凡忠於君、孝於親的人,雖在千百年之前,也十分敬慕,更何況親逢閣下您這樣的人,我怎麼能不侍候在您的身邊以報效我的忠心呢!
也許是這封信起了作用吧,韓愈果然被提拔為監察御史,成為一名京官了。
那麼,這位李實真的像韓愈所說的那樣好嗎?
完全不是,他是一個十足的奸佞之輩。據史書記載,李實「自為京尹,恃寵強愎,不顧文法,人皆側目。二十年春夏旱,關中大欠,實為政猛暴,方霧聚斂進奉,以固恩顧,百姓所訴,一不介意。因人對,德徖問人疾苦,實曰:『今年雖旱,穀田甚好。』由是租稅皆不免,人窮無告,乃徹屋瓦木,賣麥苗以供賦斂」。
李實之奸,京師之人無不切齒痛恨,以韓愈的識見,竟然看不透這個人的真相?
不是的,他在擔任監察御史後,立即上書唐德宗,反映關中旱情及民不聊生的情況,實際是在不指名地告李實的狀。
從向李實阿諛奉承到告李實的狀,前後時間相差不過半年,可見韓愈是很了解李實的,可是,為了打通通往官場的道路,韓愈無法顧及這些。而當他當上監察御史後,便對此事做了彌補。
成功的道路是曲折艱辛的,在成功之前,有時難免會說一些違心的話,做一些違心的事,希望這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