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讀者文摘 (1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Aug 02 Fri 2013 10:27
  • 戀母



看完夜診,我匆忙邁出醫院大門,跟診護士從後頭追了上來,拎著一袋東西。是合購的魷魚羹麵,早已涼掉,這時才感覺上腹有些酸刺,想起晚餐還沒吃。


趕回母親居住的老舊透天住家,推開客廳紗門,咿咿嘎嘎的,吵醒了靠牆坐著打盹的阿娥嫂,她傾身站起,揉揉雙眼說,母親今天沒什麼狀況,只是依然不讓她幫忙沐浴。我再三點頭致意,感謝她這陣子照顧母親。


送走了阿娥嫂,我到浴室端了一盆熱水過來擱在茶几上,將母親的毛巾浸濕搓揉,發覺水有些燙,於是又捧回去添了些冷水。


母親弓著身子,側躺在摺疊式沙發躺椅上睡著了,身上的薄被單溜掉大半,垂掛到磨石子地面,我俯身撿起,重新幫她蓋好。母親抱胸縮腿的睡姿像個嬰兒,枕上卻是一頭灰白的短髮,她長期有染髮的習慣,給我一個永遠不老的錯覺,直到幾年前出現失智症狀,忽略儀容打理,幾個禮拜之內頂上轟然開出一樹白花,我才驚覺她老了。


天花板上,灰蒙蒙的五球白菜燈疲憊地工作著,室內顯得有些昏暗,其中一球要亮不亮,有如惺忪的睡眼開開闔闔,餘光逐漸黯淡,終至熄滅。


屋外蹲坐著沉默的夜巨人,巷子裡一片寂靜,偶而有車子疾駛而過,像是突然發覺自己侵擾了他人似的,遠遠轉身拋下更大片更深邃的寂靜當作補償。 


明天就要送母親進安養院了,這是我最後一次為她擦澡。


母親失智以後,原本獨居的她,對外人更加戒備,連續轟走了三名外傭,也不讓來家訪的護士進門。好不容易接納了社會局轉介的照服員阿娥嫂,讓她白天來家裡陪伴,就是身體不給碰,每要幫她盥洗,像是要面對一場近身的肉搏戰,瘋狂嘶吼,胡亂踢打,把人家手臂大腿捏得青一塊紫一塊。


攤開熱毛巾,水氣蒸騰,隱約拂來母親的體味,一股讓人溫暖安心的熟悉感。


「媽,這是我上尾一擺替你洗身軀,」我邊用毛巾輕拂母親的臉頰邊叮嚀她:「明仔載,你去人遐,著愛照別人的規矩。」


我想起四十年前第一天上學的前一晚,母親在樓上房間,把新買的墊板、橡皮、鉛筆盒,擺進有濃濃塑膠味的書包,摸摸我的頭,叮嚀我要聽老師的話。母親不識字,但手很巧,把圓滾滾的新鉛筆削出修長的脖子,木紋整齊乾淨,像副藝術品。


母親這時翻身過來,張大眼睛困惑地問:「明仔載,貨運行咁有歇睏?你欲帶我去叨位?」她又把我當成過世三十年的父親了,他生前是捆工。這樣也好,省掉一些母子肌膚接觸時的尷尬。


「欲去一個好所在啦,有人煮物件乎你吃,給你洗身軀。」我說。母親嘴角揚起。 


我是老人科醫師,安養院的環境、生活作息我很清楚。所謂細碎伙食,就是將所有飯菜混和攪打,五味七色雜揉,堆在碗公裡,像一坨嘔吐物;空曠的淋浴間,一具具皺癟的裸體打著哆嗦,認命地等待一管消防水柱從天沖刷而下,像要清洗沾了糞便的豬隻。


當年,父親的口腔癌發現得晚,醫生束手,從醫院回來以後,他身子虛弱上不了樓,只能躺在客廳,也就是母親現在躺的位置。黝黑的臉頰被剜掉大半,接補了死白的腿肉,但一坨爛肉硬是毫無憐憫地從縫隙竄生出來,沾染膿血,面目猙獰;腐敗的口腔發出惡臭,嗆人的死亡氣息,口罩毫無招架之力,癱軟地匍匐在父親嘴上。


父親的魂魄像被吸進黑洞,整天不吭一聲,但一晚與我獨處時,好像有什麼話要說,躺在涼椅上一會兒盯著坐在一旁看書準備模擬考的我,一會兒又翻身過去;我察覺,抬起頭來望著父親。


「阿爸那死,你愛聽媽媽的話。」父親用微弱的嗓音緩慢地說,我不曉得怎麼回答,只抿了抿嘴唇,但父親似乎滿意了,把眼睛閉上休息,第二天就過世了。


如果父親知道,我要把母親送進安養院了,他會責怪我嗎?邊幫母親擦臉我邊想。


幾個月前開始幫母親擦澡,起先她十分羞赧,雙手抱胸直往床邊縮去,兩人推推拉拉,像兒子非禮著母親,我只好搬出從未謀面早已作古的外公(母親常說小時候她最怕外公了),總算奏效。


擦好臉部,我隔著薄被要幫母親脫下運動衫,她突然把手臂往後上舉,要配合的樣子,一不小心又把被子推落床下。母親露出赤裸的胸脯,一對鬆鬆垮垮的肉袋斜掛兩側,皺縮乾癟,像曬枯了的絲瓜,我索性不再遮掩,一手拿起毛巾,一手翻抬挪移,仔細擦拭所有皺折、夾層、隱窩。母親曾說,我一歲半長出門牙了還不願斷奶,把欲抽離的乳頭咬得滲血,我想像母親當年忍著劇痛讓我吸奶的模樣,心裡有些激動。


這時,電話突然響起,打斷思緒。是妻打來的,問我吃飽了嗎,要不要幫忙買個宵夜過來?我說不用了。掛下電話,母親卻忽然說她肚子餓,想吃東西,我拿起電話要再撥,想起了從醫院帶回來的魷魚羹麵,於是又把電話放下。妻幾個禮拜前知道我決定要將母親送到安養院,一方面喜形於色,叨唸抱怨少了許多,另一方面似乎有些索求得逞後的內疚,對母親的小關心小協助多了起來。我不希望她的內疚太快消失。


我到廚房把羹麵熱一熱。用了幾十年的不鏽鋼流理台,面板依舊潔淨明亮,像整裝完畢精神抖擻的士兵,等待著永遠不會再來的將軍。這裡曾是母親的生活戰場、獲取功績的地方,她一生最自豪的,就是做菜又快又好,別人比不上,但妻來了以後,這裡變成火藥庫。母親炒菜愛用豬油,一盤滑亮翠綠,油香四溢,擺上桌不輸外面快炒,好有成就感,妻卻嫌膽固醇太高不健康,慫恿我提醒母親。母親不以為然,在餐桌上當面嗆一句:「我一世人按呢煮,攏無代誌,管伊什麼膽……什麼醇!」妻臉色鐵青,不吭聲,那盤青菜從頭到尾卻沒夾一下。母親也憋住怒氣不再說話,一邊猛扒飯一邊不時偷覷妻筷子的動向,清楚記下她消極抗議的舉動。


類似的小衝突十多年來不斷發生,妻努力了一陣子終究放棄,婆媳之間只剩表面互動。後來我和妻生不出小孩,母親甚至歸咎於妻思想新潮不願生,致電要親家母勸勸女兒,兩人關係更形惡劣。母親失智以後,妻主張給人照顧,請外傭送安養院都好,要她幫忙,「不可能!」


「我腹肚么啦,好啊未?」母親在客廳呼喊,我趕緊把麵端過去。小時候傍晚放學回家,小腸胃餓得快,母親還在廚房跟油煙搏鬥,我就嚷著肚子好餓,好了沒?母親總是笑說:「你是去讀冊,抑是像你阿爸去做工?這呢快么?」餓得受不了,母親會先端來一碗熱騰騰的白飯,讓我挖一小匙豬油加在上頭,等冷凝的白霜溶化,將飯粒塗抹得油亮亮,再淋上醬油、加點味精,然後操起筷子邊攪拌邊流口水,飯還沒拌好已經扒了大半下肚。


豬油、味精,這些母親習以為常的食材佐料,想不到幾十年後都成了年輕媳婦眼中的毒品了。


母親胃口很好,坐起把麵條吃完,只剩羹湯跟幾條魷魚,也沒關心我是否吃飽就又躺下休息。廚房電鍋還有阿娥嫂留下的白飯,我拿了過來,倒進湯裡,攪和一下,坐在母親身旁吃了起來。我想起小學一、二年級唸下午班,中午父親不在,母子三人吃得簡單,一人一碗泡麵,我和弟弟再添些隔夜的冷飯增加份量,三兩 下吃得碗底朝天,直打飽嗝。兒時的午間,陽光篩進紗窗,地板閃耀如海,照得人昏昏欲睡;室內一片靜謐,氣氛如此祥和,彷彿人生的悲喜苦樂都被擋在遠方,父親還沒過世,母親依舊青春。


結婚三年後,我和妻搬到附近的一棟大樓,走路三分鐘,那時裝潢了母親的房間,但她知道意思,堅持留在老家。此後我們每晚過去吃飯,其餘時間她一個人住。母親十分多心,我們過去早了,飯菜還沒好,她以為我們嫌她手腳慢,而晚點過去,飯菜冷了,她又認為人家不重視,於是我們按表操課,省得母親猜測。每晚六點十分進門,把飯菜端到客廳,打開電視,吃飯吃水果,然後我們看報,母親看我們,三個人演著默劇;七點二十走人,一刻不多留。即使如此,母親還是有辦法趁著婆媳兩人在廚房洗碗的幾分鐘時間,叨唸個幾句,妻當場不願回嘴,忍到回家才往我頭上倒垃圾。


「你們同事有誰每天要陪母親吃飯?」妻不悅地說,「我的朋友同學,沒有一個人每天必須跟婆婆碰面!」


「一天不過七十分鐘,一起吃個晚飯而已,這樣也不行嗎?」我大聲回她,雖然她講得沒錯,我的醫師同事,個個講究生活情調,每天照著美食評鑑上餐廳吃館子,沒人還吃老媽媽煮的飯。


「我一分鐘也不想看到她!」她吼。


「那……那沒有辦法,誰叫她是我媽,你是我太太。」


「戀母情結!」她說,「我的同學聽了你的 case都這麼說!」


「你同學懂什麼?不要人云亦云!」


「你媽說你小時候不願斷奶,咬到她乳頭流血,我看你咬到現在都還不放!」


聽到這一句,我感到委屈,但我選擇沉默,腦海裡卻湧起無聲的吶喊:我只要想到母親一個孤單老人自己在家吃飯的畫面,就覺得很不捨,為什麼你不能了解?


小時候,光靠父親一份薪水不夠養家,母親得到隔壁巷子的洋房裡幫人洗衣。有時要洗的衣服太多,她過了時間還沒回來,我就會走到洋房,蹲下來將頭側貼地面,從門縫底下探看母親。比家裡沐浴用的腳桶還大的臉盆,到底裝了多少衣服啊?還得洗多久呢?我納悶。只見母親蹲坐小板凳,咬緊牙關,雙手壓著洗衣板奮力搓揉衣物,白色泡沫從她身旁不停湧出,像浪花一波又一波。看累了,我坐下來等候,洋房門前有一條小水溝,水底躺著青苔爛泥,飄來陣陣難聞的腐味,但我卻不覺得臭。有一次,我倚靠牆壁睡著了,母親洗完衣服出來,摸摸我的頭將我喚醒,我還沒張開眼睛,就聞到她手掌拂來嗆鼻的洗衣粉味,那味道多年以後仍清楚記得。


想到這裡,我忍不住撫摸母親的手掌。跟我一樣,屬於掌肉厚實、手指肥短的典型,雖然好幾年不做粗活,角質層依然粗礪刮人。那年我考上醫學院,屘姑來家裡道賀,想到我剛過世的父親,眼眶泛紅地拉起母親的手,隨即訝異她的手怎麼這麼粗。「做工仔人的手啦!」母親回答,屘姑轉頭看看我,好像要我記得母親的辛苦。


幫母親擦澡,最尷尬的就是下半身的清潔,我只能努力把母親當成自己的病患。失智初期,母親經常抱怨這裡痠那裡痛、肚子脹脹胸口悶悶,趁著我們過去吃飯的時候要我幫忙看看,我認真地在母親身上壓壓按按,妻在旁看了神色凝重,似乎對母子間的親暱舉動感到礙眼。後來帶母親到醫院做胃鏡超音波,果然一切正常,妻知道以後冷冷地說:「你看,我老早知道你媽根本沒怎樣,就是要你關心!」


我脫下母親的棉布長褲,卸去成人紙尿褲,一股汗臭與尿騷混合的味道襲來,濕濕暖暖的。母親不知是感到涼颼抑或害臊,又攬住被單,遮去了部份視野;但我不迴避,我告訴自己,這是母親的身體、帶我來到世界的人,沒什麼好羞恥的,反而要好好看清楚、好好記得。


母親長年有子宮脫垂的毛病,一個咳嗽或突然蹲下,肉袋就會跑出下身,摩擦衣物引發疼痛,但她不敢啟齒,直到我幫她擦澡才發現。我用手指把肉袋緩緩推回,她似乎有感覺,反射地夾緊大腿,那力道帶著慾望的意味,我不忍抽離。


如果妻看到這樣的畫面,會怎麼講我呢?


「看吧,我說的沒錯吧,你就是戀母!變態!」我想。


幫母親換好衣物,她很快沉沉睡去,我把天花板的白菜燈關到只剩一顆。母親儉省,一個人在家時,經常不大開燈,有時我們過來,推開客廳紗門,只見她一個人坐在黑暗裡,若有所思,我總感到愧疚。


這時電話又響起,我趕緊接起,是弟弟。他住外地,念大學出了門以後再也沒搬回來;母親失智了,也只是偶而返家探視。我跟他說母親睡了,明天要送她到安養中心,應該不會有問題。


放下電話,我坐在沙發上,想起大一註冊那天,母親扛著兩袋親手挑選的棉被,陪我坐了三個小時的火車到學校報到。三天後我打電話回家,母親一聽到我的聲音就哭了出來,直說怎麼這麼久才打電話回來?你不知道媽媽很思念你嗎?


想到這裡,我忍了一整晚的淚水終於落了下來。(作者: 沈政男)

莫葫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孩子丟三落四?德國媽媽教養三「不」曲:不提醒、不幫忙、不管他!


在欣欣上小學三年級的那年春天,弗蘭妮和欣欣相約要到附近的郊區去春遊,順便邀幾個同學一起去,既能確保安全,又不至於孤單。



從小欣欣出生開始,我就有意識地培養她的膽量,希望她能走出去闖闖。有這樣的機會,我自然不會放過。於是在出發前一天晚上,我就和欣欣討論要帶些什麼東西,並且親手把這些東西放在一起裝好,千叮嚀萬囑咐,要她注意哪些事項,然後靜靜等待出發時間到來。


第二天,弗蘭妮的同學陸續來到門口,弗蘭妮急匆匆地背起自己的背包,和小欣欣一起走了。他們走後,我突然發現弗蘭妮放在桌子上的食物袋和手電筒沒有帶,而這兩樣都是必備的。


我立刻跑出去,想要喊住弗蘭妮,卻被蓓兒太太給拉了回來。


「蓓兒太太,弗蘭妮東西沒有帶齊,為什麼不讓我告訴她?食物和手電筒都是必需品啊!」對於蓓兒太太的舉動,我覺得簡直不可理喻。


「王太太,不要緊張,隨她去吧,我想她會有辦法解決這些問題。如果真的沒辦法解決,餓兩天也不會有危險。」蓓兒太太不以為然地說。


既然她都這麼說了,我只好眼睜睜看著弗蘭妮騎上自行車,漸漸走遠,蓓兒太太則若無其事地向弗蘭妮揮手告別。


「天哪,兩天沒有吃的東西,要怎麼度過啊?」晚上老公回到家,我就把今天發生的事情告訴他。


「唉呀,妳擔心什麼啊,弗蘭妮沒有食物,欣欣袋子裡還有啊!難道他們不會分著吃啊?」老公也覺得我的擔心是多餘的。


「最可惡的是蓓兒太太知道弗蘭妮沒有帶食物,卻不提醒她,她是不是腦子有毛病啊?」我一想到蓓兒太太的舉動,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又生起氣來。


「蓓兒太太這麼做自然有她的道理,等到她們回來,妳就會明白蓓兒太太這麼做的原因了。」老公洗完澡,躺到床上準備睡覺。


「哼,我真不知道你們是怎麼想的。」說完,我也氣呼呼地躺下了,可是卻一點睡意都沒有,腦子裡全是弗蘭妮餓得直哭的情景。


兩天的時間,對於我來說簡直是一種煎熬,好不容易盼到她們回來了,遠遠看去,欣欣走在最前面,弗蘭妮則垂著腦袋走在最後面,顯然是餓得不行了。下了自行車之後,弗蘭妮一句話也沒說就衝向冰箱,拿出所有能吃的食物一掃而光,蓓兒太太則站在一旁微笑地看著這一切。


「親愛的,這次春遊感覺怎麼樣?」在弗蘭妮吃完最後一塊麵包時,蓓兒太太開口問道。


「哦,媽媽,不好!」說著弗蘭妮又喝了一口牛奶。


「不好?那是什麼原因呢?是地方沒有挑選好嗎?」蓓兒太太故作不知情地問道。


「不是的,媽媽,我忘記帶食物袋和手電筒了。雖然朋友們都給了我食物,但是到最後,我實在不好意思再吃他們的東西,就說自己不餓。其實我都快餓壞了,媽媽!」弗蘭妮在說這些話的時候,眼眶中明顯有淚,但最終還是忍住了。


「那麼妳現在吃飽了嗎?如果吃飽了,我們來分析一下到底是怎麼回事,好不好?」蓓兒太太拉了一把椅子,坐在弗蘭妮身邊。


在蓓兒太太的「諄諄教導」下,弗蘭妮終於瞭解事情的根本原因:在出發之前,沒有列出一張清單,以至於最後忘記了。


當然,弗蘭妮也得到了一個經驗:以後出門之前一定要先列出一張物品清單,這樣就不會丟三落四了。


教養鐵規則:讓孩子多吃點苦,長大後就不會受苦


我被蓓兒太太的「狠心」嚇到了,竟然故意不提醒孩子,真是讓人嚴重懷疑她是不是親生母親。


不過,如果只是這樣理解的話,那就太膚淺了。


其實蓓兒太太之所以這麼做,真是用心良苦──用「挨餓兩天」的代價,讓弗蘭妮獲得一個終生難忘的經驗:出門之前要列清單,否則就有可能忘記帶東西。


與蓓兒太太相比,我就有點相形見絀了。


得知欣欣要出門旅遊,我不僅親自叮嚀欣欣收拾東西,還將她需要帶的東西都一一列出來。雖然欣欣沒有丟三落四,卻少了一個思考與鍛鍊自我的機會。


發現弗蘭妮沒有帶食物袋的時候,我表現得很緊張,並且第一反應就是提醒她。如果按照我的做法,弗蘭妮這次肯定不會吸取教訓,下次再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還是會忘記帶東西。


「老公,你怎麼看這件事?這兩天弗蘭妮可真是吃足苦頭了。」


「我支持蓓兒太太。只有讓孩子在小時候多吃點苦頭,長大了才不會受苦。」老公對我說:「這是我媽媽當年說的,現在看來真的很有道理。」


「是啊,記得有個德國兒童心理學家說過:『有幸福童年的人,往往有不幸的成年。』年幼時很少遭受挫折的人,長大後往往會因為不適應社會的激烈競爭及複雜多變而深感痛苦


現在,我終於明白為什麼蓓兒太太如此『狠心』,而華人孩子在長大之後為什麼常常感覺舉步維艱了。」


「唉,如果每個父母都能狠下心,做到『旅行忘記帶吃的,就讓他挨餓』,那麼,孩子就會記取教訓,不會再犯了!」(/趙麗榮)


 


本文出自《德國媽媽這樣教自律:教出堅強、獨立、寬容、節約好孩子》野人文化

莫葫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雖然台灣的政治人物常會說:「我們又不是被嚇大的!」可是每個父母親只要聽到商人恐嚇:「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上」,馬上嚇得乖乖就範,把孩子送去五花八門的語言或才藝或潛能創意的補習班,於是父母親的功能變成「計程車司機」,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接送孩子在不同的上課地點間奔波著。 


提早學習一些屬於認知方面的課程,其實只會短暫地滿足父母親的虛榮感,以長期表現來說是沒有差異的,更危險的是會排擠孩子隨著大腦發育而該及時給予的正常發展,比如人格養成與情緒發展等等。人生不是短跑,而是比耐力比適應力的馬拉松長跑,當我們希望孩子贏在起跑點時,反而會讓孩子累死在起跑點上。  


談到提早學習,最明顯的該是已經算全民運動的英語學習狂潮。連學校正規課程也從我們當年的國中,往下延伸到從小學三年級,現在更是有不少學校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上英文課了。  


的確有很多家長看到非常多發生在周邊或報導中的實例:生長在多種語言環境下的孩子,可以非常自然地以多種語言同時交替著講話,而且語調語音也非常純正,不由得以為只要創造適當的環境,以及投入金錢送去面對老外,那麼孩子就可以有多種母語,長大後的競爭力豈不是大大提升了嗎?  


很可惜的,若抱著這樣期待的家長,在孩子上了高年級或國中,會感覺到他們的英文程度似乎沒有更好,反而退步了!


有不少研究指出,只有極少數極少數的人可以同時擁有兩種以上母語,絕大多數的人,在大腦發育到十歲以後,就會強迫我們選擇一種母語,因為大腦的空間與運作,必須留給人類作其他更複雜的學習之用,因此在十歲以前原本可以很自然切換不同語言模式交談的孩子,就逐漸喪失了這種能力。


哲學家維根斯坦說:「學一種語言,是在學一種生活方式。」也因為語言會影響我們的思維模式,所以人最後也只會選擇一種語言,一種文化來當作母語,否則就無法有獨特的創造性思考能力。研究也指出,字與思想是一體兩面的,因此孩子的母語(中文)基礎若是不好,會影響到其他領域的理解與學習成效。


這也是過度花時間在英語最大的後遺症:「會排擠其他能力的養成」。因為孩子的學習時間有限,你花在這一部份,勢必就沒辦法照顧到另一部份,何況許多非知識性的潛在學習的關鍵時刻就在孩子十歲之前,這或許是有人說「讓孩子有發呆玩耍的時間比坐在教室上課來得重要」的原因吧!


何況,假如你覺得讓孩子學好英語,是為了讓他更有國際觀,假如這理論成立的話,那麼是否在美國土生土長講得一口道地英語的小流泯小混混也非常有國際觀了?  


我想真正的國際觀是要能夠有開放的胸襟能包容多元文化,甚至瞭解他們文化形成的原因,而且能夠理解別的國家正在關心什麼?他們的政治社會制度是如何?又怎麼演變成的?


語言只是工具,父母千萬不要把使用工具當作追求的全部,而錯失了真正重要的東西。(作者: 李偉文)


莫葫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最近和紫翎格友聊到教養孩子的問題時


她介紹我看了李四端先生主持的公視節目   爸媽冏很大


看完真是除了搖頭還是搖頭


 


節目中的每一個爸爸都把女兒捧上天


孩子的媽反倒被冷落在一邊無人問


 


自瓦娃出生後   這齣溺愛女兒的戲在我家就越演越烈


唯一不同的是


娃爸不是冷落我   反而死命要我加入他讓瓦娃為所欲為的行列


 


瓦娃吃飯時一定要坐在她爸腿上


拿著個湯匙或是筷子在盤子裡飯碗裡到處亂挑亂挖


搞得滿桌皆是飯粒菜餚


我要管瓦娃   娃爸說由她去


 


娃爸洗碗時   瓦娃一定要坐在水槽邊


命令她爸給她放一槽水   然後盡情在裡面踢水打水個一小時


娃爸就拿把椅子坐在旁邊   一遍遍擦著地上的水


把自己搞得像個傻瓜


我要管瓦娃   娃爸說隨便她嘛


 


瓦娃正值好動期   沒事就又爬又跳


每次跑到椅子上跳時   我都嚴厲制止她說   要跳只能在地上


那天   她爸趁我不在   任她為所欲為


結果瓦娃把椅子跳翻   整個後腦重重砸在地板上


 


娃爸最討厭人家敲他的頭


瓦娃卻拿著湯匙敲她爸的頭當好玩


畢竟是敲痛了   娃爸臉色一沉   瓦娃卻還開心地笑著


此時只見娃爸冷不防地一把抓下瓦娃手中的湯池丟得遠遠地


瓦娃對著這向來順從她的人愣了一秒   然後哇哇大哭地跑來找我


 


我抱著她哄著她   幫她擦乾眼淚   再把她要的湯池拿給她


此時我要她用湯匙敲自己的頭   她敲了


我問痛不痛   她說痛


再問   以後可不可以拿湯匙敲別人的頭   她搖搖頭說不能


這時我抱著她去向她爸道歉


瓦娃低頭說了聲 Sorry


 


本來這是個很好的結局   也是個好的機會教育


誰知娃爸又把這齣戲給硬生生的唱爛


首先


娃爸這極度情緒化的人   早在丟完湯匙的那一秒就懊惱後悔了


再來


事後他拼命想討好瓦娃   討好的結果是   瓦娃無論如何就是拿翹不理他


最終反倒是娃爸口口聲聲說著sorry


一句句喊著"我的小祖宗  我的小寶貝  別生爸爸的氣  以後隨便你打爸爸好了...."


最後還不忘責備我這作媽的怎麼能讓孩子敲自己的頭


 


諸如此類的以上種種爛戲


天天在我家上演   真是說也說不完


 


更別提夜深人靜瓦娃睡著後娃爸的碎碎念了


怎麼能讓她被蚊子咬到呢?


怎麼能讓她自己玩呢?


怎麼這個怎麼那個不該這樣應該那樣


囉嗦嘮叨的教人不抓狂也難


 


最扯的還是


只要我打瓦娃手心   娃爸一定在旁忽然淚如泉湧得大哭起來


各位   我只是用我的手打   又不是鐵棍鋼條


現在   為了怕他的突然大哭嚇到本來沒事的瓦娃


我已不在他面前對瓦娃做任何體罰


 


小孩子的心理很簡單   就是條件式的反射


娃爸這樣亂寵溺愛的結果是


瓦娃根本不拿她爸當一回事!


反倒對我這恩威並重的媽咪又愛又怕


常常我一個嚴肅的眼神   瓦娃就知道我在說NO!


被她爸弄哭的時候   也總是跑來找我


小小年紀的喜怒哀樂   也只跟我分享


 


她爸見此   不但不反省悔改   反而更變本加厲要討好她


就這樣   父女倆人的關係一直惡性循環


 


為了瓦娃的教育   向來討厭囉嗦嘮叨的我   破例和娃爸說了又說


無奈娃爸這人是個認為自己永遠都是對的人


完全聽不進去也就罷了   還處處指責我   要我也和他步調一致


這樣的行徑   豈止是莫名其妙四個字可以形容


 


看著節目中的那些爸媽女兒們還在嘻嘻哈哈


我卻一點也笑不出來


心裡只有滿滿的沉重無奈委屈無力


 


最近阿湯哥第三任的太太突然要求和他離婚


據說就是為了在孩子的教養問題上有嚴重分歧


毫無心理準備的阿湯哥大吃一驚   但也只有認命


果真為此   我完全支持孩子的娘


畢竟   這是攸關一個生命的一生


不是鬧著玩的


 


真正的愛是   打在兒身疼在娘心


順著自己盲目的愛意行事


愛的寵的其實是自己


不是對方!


莫葫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



從小拉拔我長大的奶奶   在她87歲的那年   走完了她辛苦的人生路


反觀這位86歲的德國老奶奶   卻有著截然不同的面貌


儘管已經年近九旬   耳聰目明之外   竟還能做如此之特技表演


別說同輩了   連我這年紀差她一大把的小晚輩都自嘆弗如


這   這   這   該怎麼說呢?


除了嚇死人還是嚇死人!


 


老奶奶的雙槓項目



老奶奶的自由體操項目


莫葫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



1010日國慶大典,第一夫人周美青的穿著成為最大話題。原因是,她今年身上的深棕色小禮服,去年大典時就已穿過。


據報導,時尚界為之「譁然」,多位設計師批評同一場合穿著同一服飾,舊衣現身,「不夠尊重」、「略顯寒酸」、「有失國際禮儀」云云。


個人穿著的選擇,就是個性的表現。周美青一向給人的印象是「很有個性」的第一夫人,這次她在國慶衣衫上的「自我複製」,只可能有兩個理由:其一是健忘,其二是個性使然。後者的可能性當然更高。那麼,周美青的穿衣哲學,究竟顯現什麼樣的「個性」呢?


首先,是對八卦媒體的挑釁。隨著台灣媒體的八卦化,影視明星的穿著越來越成為報導的焦點,大膽的,瞬間占據版面;一旦「撞衫」,立刻就是醜聞。對大明星而言,每一套衣服似乎都是「為我而設計」,「為我而存在」,而且只有一次現身的價值。只要有兩位明星居然穿上同一套服飾,那幾乎就是火星撞地球,保證相互毀滅。第一夫人刻意「自我撞衫」,既省錢省事,又怡然自得。這對於那些每天鑽在照片堆中尋找撞衫明星的記者而言,應有感化的作用。而對於那些每天疑神疑鬼、深怕撞衫醜聞的明星而言,又何嘗不是一種解脫!


其次,是對所謂「時尚圈」的嘲諷。所謂時尚者,潮流之先鋒也。但是今日的台灣時尚圈,其價值觀與「免洗筷」其實沒有兩樣,就是一次性使用,不得回收,不得重複。此地的時尚圈,斤斤計較的不是潮流的引領,而是消費的刺激。回收與重複,當然都是商品消費的最大禁忌。周美青舊衣新穿,等於挑釁免洗筷價值觀,延緩消費,阻撓商品行銷。此舉無關國際禮儀,而是戳破了時尚的假面,打破商品社會的消費邏輯


這種消費邏輯,已是今日社會的病態。試想,有多少人每天面對打開的衣櫃而發愁,因為,一方面是櫃內衣服多到無從選擇,另一方面是「總覺得少一件」,添購新裝的欲望在試衣鏡前熾旺燃燒。有多少衣服,一換季就成為過時?有多少衣服,可能一輩子就只穿過一次?商品消費的本質,就是「多,還要更多」,這造成每一個人永遠覺得不夠、不能滿足。這是當代社會的悲劇,同時也是資本主義危機的源頭。


有個性的人,一定很在意個人的自主、自治與自由。然則,資本主義生產至上、消費萬歲的邏輯,卻不斷在製造欲望,透過消費欲望,將每一個人五花大綁。周美青的穿衣哲學,看來事小,影響卻可能十分重大。因為,正是這種「自願簡約」意識的張揚,讓我們得以掙脫商品的「奴役」,從消費的慾望「解放」出來。(台灣立報社論)

莫葫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8) 人氣()

王生明將軍全家福



如果路名也有味道   在我   這條路的滋味就是暖酥香甜


 


小時候從台北搬到高雄後   王生明路就與我的童年生活密不可分


記憶中奶奶總是去一個市場買菜   菜市場的尾端就通往王生明路


每次制服要繡學號什麼的   也是去王生明路


後來我們搬至別處   甚至我多年後出國唸書


王生明路上的一家滷味店   仍然讓我魂牽夢縈


來來去去這些年   竟從未把這條路與人名聯想在一起過


 


那天晚上和媽媽看文茜世界周報


該集回顧民國44年國共在一江山島的慘烈戰役   其中提及了臨危受命的王生明將軍


啊!   原來王生明路是這麼來的!!   慚愧之至!!!


 


此次戰役之慘烈   自是不在話下


令人鼻酸的是   王將軍獨子王應文先生回憶父親最後身影的一段話


做父親的知道自己此去將與兒子天人永隔


盡量把握相處的最後時光


帶兒子上船看看同袍   又陪兒子等公車


天空下起了大雨   做父親的手中沒有傘   只能掏出一條手帕為兒子擋雨


薄薄的手帕蓋在兒子的頭上   口中喃喃說著訣別的話語


那雙歷經槍林彈雨的手   一遍遍為兒子撫去臉上抹不盡的雨水


車來了   不知情的兒子上車   看著父親不停的揮手   直到看不見為止......


 


如今已經70歲的兒子   回憶起56年前的往事   依然哽咽不已


看到此   我和媽媽忍不住掉下淚來


動盪的大時代   這樣的哀慟   又何止成千上萬?!


因為他們當年的家破人亡   才有我們今日的安居樂業


 


如果路名也有味道   對王生明將軍獨子王應文先生來說   王生明路該是難以下嚥的酸苦

莫葫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



兒子去美國留學,畢業後定居美國。還給我找了個洋媳婦蘇珊。如今,小孫子托比已經3歲了。今年夏天,兒子為我申請了探親簽證。在美國待了三個月,洋媳婦蘇珊教育孩子的方法,令我這個中國婆婆大開眼界。


不吃飯就餓著


每天早上,托比醒來後,蘇珊把早餐往餐桌上一放,就自顧自地忙去了。托比會自己爬上凳子,喝牛奶,吃麵包片。吃飽後,他回自己的房間,在衣櫃裡找衣服、鞋子,再自己穿上。畢竟托比只有3歲,還搞不清楚褲子的正反面,分不清鞋子的左右腳。有一次托比又把褲子穿反了,我趕緊上前想幫他換,卻被蘇珊制止了。她說,如果他覺得不舒服,會自己脫下來,重新穿好;如果他沒覺得有什麼不舒服,那就隨他的便。那一整天,托比反穿著褲子跑來跑去,蘇姍像沒看見一樣。


又一次,托比出去和鄰居家的小朋友玩,沒多久就氣喘吁吁地跑回家,對蘇珊說:「媽媽,露西說我的褲子穿反了,真的嗎?」露西是鄰居家的小姑娘,今年5歲。蘇姍笑著說: 「是的,你要不要換回來?」托比點點頭,自己脫下褲子,仔細看了看,重新穿上了。從那以後,托比再也沒穿反過褲子。


我不禁想起,我的外孫女五六歲時不會用筷子,上小學時不會繫鞋帶。如今在上寄宿制初中的她,每個週末都要帶回家一大堆髒衣服呢。


一天中午,托比鬧情緒,不肯吃飯。蘇珊說了他幾句,憤怒地小托比一把將盤子推到了地上,盤子裡的食物灑了一地。蘇姍看著托比,認真地說:「看來你確實不想吃飯!記住,從現在到明天早上,你什麼都不能吃。」托比點點頭,堅定地回答:「Yes!」我在心裡暗笑,這母子倆,還都挺倔 !


下午,蘇珊和我商量,晚上由我做中國菜。我心領神會,托比特別愛吃中國菜,一定是蘇珊覺得托比中午沒好好吃飯,想讓他晚上多吃點兒。


那天晚上我施展廚藝,做了托比最愛吃的糖醋裡脊、油悶大蝦,還用意大利麵做了中國式的涼麵。托比最喜歡吃那種涼麵,小小的人可以吃滿滿一大盤。


開始吃晚飯了,托比歡天喜地地爬上凳子。蘇珊卻走過來,拿走了他的盤子和刀叉,說:「我們已經約好了,今天你不能吃飯,你自己也答應了的。」托比看著面容嚴肅的媽媽,「哇」地一聲大哭起來,邊哭邊說:「媽媽,我餓,我要吃飯。」「不行,說過的話要算數。」蘇珊毫不心軟。


我心疼了,想替托比求情,說點好話,卻見兒子對我使眼色。想起我剛到美國時,兒子就跟我說,在美國,父母教育孩子時,別人千萬不要插手,即使是長輩也不例外。無奈,我只好保持沉默。


那頓飯,從始至終,可憐的小托比一直坐在玩具車裡,眼巴巴地看著我們三個大人狼吞虎嚥。我這才明白蘇珊讓我做中餐的真正用意。我相信,下一次,托比想發脾氣扔飯碗時,一定會想起自己餓著肚子看爸爸媽媽和奶奶享用美食的經歷。餓著肚子的滋味不好受,況且還是面對自己最喜愛的食物。


臨睡前,我和蘇珊一起去向托比道晚安。托比小心翼翼地問:「媽媽,我很餓,現在我能吃中國麵嗎?」蘇珊微笑著搖搖頭,堅決地說:「不!」托比嘆了口氣,又問:「那等我睡完覺睜開眼睛時,可以吃嗎?」「當然可以。」蘇珊溫柔地回答。托比甜甜地笑了。


大部分情況下,托比吃飯都很積極,他不想因為「罷吃」而錯過食物,再受餓肚子的苦。每當看到托比埋頭大口大口地吃飯,嘴上臉上粘的都是食物時,我就想起外孫女。她像托比這麼大時,為了哄她吃飯,幾個大人端著飯碗跟在她屁股後面跑,她還不買賬,還要談條件:吃完這碗買一個玩具,再吃一碗買一個玩具……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有一天,我們帶托比去公園玩。很快,托比就和兩個女孩兒玩起了廚房遊戲。塑料小鍋、小鏟子、小盤子、小碗擺了一地。忽然,淘氣的托比拿起小鍋,使勁在一個女孩兒頭上敲了一下,女孩兒愣了一下,放聲大哭。另一個女孩兒年紀更小一些,見這情形,也被嚇得大哭起來。大概托比沒想到會有這麼嚴重的後果,站在一旁,愣住了。


蘇珊走上前,問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後,她一聲不吭,拿起小鍋,使勁敲到托比的頭上,托比沒防備,一下子跌坐在草地上,哇哇大哭起來。蘇珊問托比:「疼嗎?下次還這樣嗎?」托比一邊哭,一邊拚命搖頭。我相信他以後再也不會這麼做了。


托比的舅舅送了他一輛淺藍色的小自行車,托比非常喜歡,當成寶貝,不許別人碰。鄰居小姑娘露西是托比的好朋友,央求托比好幾次,要騎他的小車,托比都沒答應。


一次,幾個孩子一起玩時,露西趁托比不注意,偷偷騎上小車,揚長而去。托比發現後,氣憤地跑來向蘇珊告狀。蘇珊正和幾個孩子的母親一起聊天喝咖啡,便微笑著說:「你們的事情自己解決,媽媽可管不了。」托比無奈地走了。


過了一會兒,露西騎著小車回來了。托比看到露西,一把將她推倒在地,搶過了小車。露西坐在地上大哭起來。蘇珊抱起露西,安撫了她一會兒。很快,露西就和別的小朋友興高采烈地玩了起來。


托比自己騎了會兒車,覺得有些無聊,看到那幾個孩子玩得那麼高興,他想加入,又覺得有些不好意思。他蹭到蘇珊身邊,嘟囔道:「媽媽,我想跟露西他們一起玩。」蘇珊不動聲色地說:「那你自己去找他們啦!」「媽媽,你陪我一起去。」 托比懇求道。 「那可不行,剛才是你把露西弄哭的,現在你又想和大家玩,就得自己去解決問題。」


托比騎著小車慢慢靠近露西,快到她身邊時,又掉頭回來。來回好幾次,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托比和露西又笑逐顏開,鬧成了一團。


管教孩子是父母的事


蘇珊的父母住在加州,聽說我來了,兩人開車來探望我們。家裡來了客人,托比很興奮,跑上跑下地亂竄。他把玩沙子用的小桶裝滿了水,提著小桶在屋裡四處走動。蘇珊警告了他好幾次,不要把水灑到地板上,托比置若罔聞。最後,托比還是把水桶弄倒了,水灑了一地。興奮的小托比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事,還得意地光著腳丫踩水玩,把褲子全弄濕了。我連忙找出拖把準備拖地。蘇珊從我手中搶過拖把交給托比,對他說:「把地拖乾,把濕衣服脫下來,自己洗乾淨。」托比不願意,又哭又鬧。蘇珊二話不說,直接把他拉到貯藏室,關了禁閉。聽到托比在裡面發出驚天動地的哭喊,我心疼極了,想進去把他抱出來。托比的外婆卻攔住我,說:「這是蘇珊的事。」


過了一會兒,托比不哭了,他在貯藏室裡大聲喊:「媽媽,我錯了。」蘇珊站在門外,問:「那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嗎?」「我知道。 」蘇珊打開門,托比從貯藏室走出來,臉上還掛著兩行淚珠。他拿起有他兩個高的拖把吃力地把地上的水拖乾淨。然後,他脫下褲子,拎在手上,光著屁股走進洗手間,稀里嘩啦地洗起衣服來。


托比的外公外婆看著表情驚異的我,意味深長地笑了。這件事讓我感觸頗深。在很多中國家庭,父母管教孩子時,常常會引起「世界大戰」,往往是外婆外公護,爺爺奶奶攔,夫妻吵架,雞飛狗跳。


後來,我和托比的外公外婆聊天時,提到這件事,托比的外公說了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孩子是父母的孩子,首先要尊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雖然小,卻是天生的外交家,當他看到家庭成員之間出現分歧時,他會很聰明地鑽空子。這不僅對改善他的行為毫無益處,反而會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帶來更多別的問題。而且,家庭成員之間發生衝突,不和諧的家庭氛圍會帶給孩子更多的不安全感,對孩子的心理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所以,無論是父輩與祖輩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發生分歧,還是夫妻兩人的教育觀念有差異,都不能在孩子面前發生衝突。


托比的外公外婆在家裡住了一週,準備回加州了。臨走前兩天,托比的外公鄭重地問女兒:「托比想要一輛玩具挖土機,我可以買給他嗎?」蘇珊想了想,說:「你們這次來,已經送給他一雙溜冰鞋作為禮物了,到聖誕節時,再買玩具挖土機當禮物送給他吧!」


我不知道托比的外公是怎麼告訴小傢伙的,後來我帶托比去超市,他指著玩具挖土機說:「外公說,聖誕節時,給我買這個當禮物。」語氣裡滿是欣喜和期待。


雖然蘇珊對托比如此嚴格,托比卻對媽媽愛得不得了。他在外面玩時,會採集一些好看的小花或者他認為漂亮的葉子,鄭重其事地送給媽媽;別人送給他禮物,他會叫媽媽和他一起拆開;有什麼好吃的,也總要留一半給媽媽。


想到很多中國孩子對父母的漠視與冷淡,我不得不佩服我的洋媳婦。在我看來,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美國媽媽有很多值得中國媽媽學習的地方。

莫葫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不知道各位有緣大德是不是常常吃藥?


小妹我自懂事以來便不愛吃藥   連頭痛也盡量試著讓身體自己慢慢化解


只有生完瓦娃那段時間因為撕裂縫合的傷口不舒服而吃了一個月的藥


如果不是為了要親自24小時帶瓦娃


那種肌肉說痛不是痛的難受感覺其實還是可以將就過去的


 


爸爸近來和我分享了一本書


書名叫做   發明疾病的人   看完真的心有戚戚焉


簡而言之   整本書就是提醒芸芸眾生不要被大藥廠騙得人財兩失


 


可不是嗎?   誠如書中所言


現代人動不動就被冠上各種怪怪的似有若無的新發明病


女人經歷自然老化是病----更年期綜合症


男人也被一網打盡的說有男性更年期


小孩子活潑好動靜不下來也有病----過動症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唯一的共同點就是   這些所謂的病症都有藥可以醫治


 


藥廠用種種好處慫恿醫生記者學者開會討論誇大其事散佈恐慌


鼓動大家吃藥的結果   當然就是讓藥廠荷包滿滿


最慘的還是我們的健康在無形中任人擺佈漸漸受損而不自知


舉例來說   治療所謂"過動症"的藥物其實和毒品沒兩樣


健康長壽的日本女人   之前對於洋人那些大藥廠發明的更年期病症卻是聞所未聞


 


曾幾何時


這世界已經被那些商機以億美元起跳的大藥廠玩弄於股掌之間


身體稍有不適就忙著找藥吃


沒有不適也要吃藥以求更完美


自然的老化   天生的長相   都變成可以克服的荒謬


 


娃爸本來就是藥廠的貴賓級衣食父母


肩膀手術後更是變本加厲的成了藥罐子


醫生開給他的止痛藥吃了一罐又一罐   越吃越上癮


看著他時而大喜時而大悲的神經兮兮


再看看那些可能的副作用


嗯   藥廠可能以後會發明專門對付服藥上癮症候群的藥


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莫葫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



在中國大陸常常遇到暴發戶,年紀輕輕就擁有龐大家業。這些人大都是攀上權貴的衣角,取得近乎獨門的生意,談起話來,也就了無生趣。


不過最近在廣州,卻有不同的經驗,一個三十出頭的年輕人,生意雖不是很大,但卻是道道地地的白手起家,生意辛苦而扎實,聊起他的創業經驗,就十分有趣。他說了一個故事充分代表了創業家的人生觀。


這個年輕人在一個熱心的親戚安排下,去廟中拜拜,順道求籤。這個年輕人雖然不信,但不好拒絕,沒想到,卻求到了一個下下籤,親戚十分尷尬,要他再求一籤。這個年輕人也覺得兆頭不好,但他脫口而出一句:「太好了!」化解了大家的為難。


大家問他,為何求到下下籤,卻認為是太好了?理由何在呢?


他回答:「我現在事業這麼順利,都還只是下下籤;那如果讓我求到好籤,那不是代表我的生意還要有十、百倍的發展嗎?未來我還要更小心、努力,必然不可限量!」


果真,這些年來,他的生意沒受到任何影響,求籤之事,只是他人生的一個插曲而已。


他還告訴我,不論面對任何事,他的第一個反應部是「太好了」。好事當然可以理解,但是遇到壞事,在這一句「太好了」之後,他通常可以找到「太好了」的理由和答案。


他承認,拿到下下籤之時,他腦中一片空白,但衝口而出「太好了」的同時,他一直在尋找答案,果真隨後就找到理由,反而給自己更大的動力,努力工作。


從此以後,「太好了」變成他的人生態度。尤其在逆境中,「太好了」幫助他用正向、健康的思考邏輯,尋找擺脫困境的答案。


他還告訴我,這些年來,「太好了」伴他走過所有的歷程。不論遇到什麼災難,如果心中想的這是壞事,那滿腦子都是災難的結果,只會讓自己害怕、驚慌、失措。讓自己陷入更惡劣的環境。而「太好了」,代表承認、理解這件惡事,而解決的方案,從說完「太好了」開始萌芽、茁壯。


這種樂觀的態度,對我而言並不陌生,困境、困難、災禍,本來就充斥在我的人生中,而在歷經萬水千山之後,我終於知道,樂觀是唯一的解藥。生氣、自怨自艾、悲傷,雖然都是人之常情,但絕不能讓這些情緒占據我們太久,因為一旦成為悲傷的俘虜,人生就會往更黑暗的深淵沉淪,這是我在四十歲以後才徹悟的道理。


而這個年輕人的經驗,他卻用「太好了」三個字,讓自己的情緒在災難的谷底,強迫自己進行V型反轉,從壞到好,而且把「好」說出來,顯然他的方法更簡捷有效,他真是個無可限量的年輕人。(何飛鵬---商業周刊)

莫葫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


幾個對岸來的華人在此間開了一家托兒所


最近被人檢舉在安全上有違法情形


20幾個小朋友只有一個逃生門


檢舉人說萬一大火燒起來   後果不堪設想


市政府在收到檢舉信後多次提出警告   明白指出若不改善就必須關門大吉


 


這裡規定   超過10個小朋友   就至少必須有兩個以上的逃生門


托兒所的人辯稱當初市政府明明批准其營業


市政府則回應說   批准的是作為非關教育的營業用途


但是負責人馮小姐仍不甘心的與市政府和消防局周璇對抗


這樣的結果是


在一切依法處理的洋人社會   馮小姐即將面臨被起訴的命運


 


洋人不明白簡單明瞭的違規事件為何對方老是拖泥帶水屢勸不聽??


只好歸因於語言隔閡導致的溝通不良


 


在我看來   或許更應該是文化隔閡所致


中國人講的是情理法   洋人腦袋裝的是法理情


完全相反的邏輯習慣   溝通不良也不奇怪


之前朋友開餐廳   市府檢查人員發現給行動不便人士使用的廁所比規定窄了1.5公分


即刻要求重新來過   完全沒有通融餘地


洋人覺得這是再正常自然不過的事   朋友卻氣得罵翻天


 


這次台中的那把無情火燒走了9條命


大家又老調重彈的說要""全面檢討""   當然也不忘順勢拉倒楣的老胡一把


倒楣的老胡趕緊拆了兩家明顯違法的店


只見業者明明違法了   叫囂聲音還超大


幼稚可恨的惡魔黨更連立即教訓也沒學到的還高舉一堆火把進場假質詢真玩火


 


冬天裡的這一把火


能否燒醒全民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


把法律當參考的民族性不改   只怕以後還是常常要""全面檢討""

莫葫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9) 人氣()

大腦真的必不可少嗎?無腦人正常生活的現象,衝擊現代人對大腦的認知。


一般人認為人的想法來自大腦,大腦的思考產生了各種思維、意識或感受。不過早在1980年,科技界最著名的雜誌《科學》就發表過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校醫對數百個正常生活、甚至高智商的無腦人的觀察研究。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埃克爾斯爵士更早於1978年就提出一個科研論點:人有一個獨立於大腦的「自覺精神」,大腦只是它的物質工具而已。他推測,人的肉眼看不見的「自我」,在物質大腦死亡後依然活著。


與現代人常說的「人用大腦思維」不同的是,中國古人一直認為思維是由「心」產生的,中醫常說「心主神志」。此「心」不同於西醫所指的心臟,而是與埃克爾斯所說的「自覺精神」、宗教與神話中的「靈魂」相類似。看來,「靈魂」這個遠古的認識,也許並不是荒唐的迷信。


大腦產生意念嗎?


脫離身體的頭顱還能運轉一星期,沒有大腦的人照常生活,這些現象說明什麼呢?或許,人的精神現象跟肉體並沒有必然的聯繫,精神是獨立於肉體而存在的一個自由生命體,誠如古人所說的靈魂。


我們每個人肩膀上都扛著一個腦袋,假如誰問一句「大腦真的必不可少嗎?」很多人會對這個問題嗤之以鼻。不過當今科技界最著名的雜誌《科學》在198012月發表了列文(Roger Lewin)寫的這篇文章,並講述了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神經學教授約翰.羅伯(John Lorber1915~1996年)的一個研究成果


當謝菲爾德的校醫在診斷一個數學系學生的一點小恙時,意外地發現他的頭部比正常人略大一點兒,於是校醫把他介紹到羅伯教授那做進一步檢查。這位學生成績優異,智商IQ高達126,當羅伯教授用CAT掃瞄檢查他的頭部時,驚奇的發現該生竟然沒有大腦!由於病情在西方被視為隱私,文章沒有透露學生的姓名。


大腦真的必不可少嗎?

正常人的顱腔裡左右都充滿了兩個類似圓形粉色豆腐、由大腦灰質和白質構成、具有很多溝回的大腦皮層(俗稱腦髓),一般大腦皮層有4.5釐米厚,並通過基底核與脊髓相連,而這位學生只有不到1毫米厚的腦組織覆蓋在脊柱的頂端,而且他的顱腔充滿了腦積水。一般情況下患腦積水的人很難存活,即使活下來了也是嚴重殘疾,不過眼前這位數學系高材生卻過著非常正常的生活。

在羅伯教授眼裡,這樣的案例雖然特殊,但並不少見,因為僅他個人就確定了幾百例大腦半球都非常小、而智力正常、生活學習跟普通人沒有差異的「無腦人」,他形容這些人有著一個「看不見的大腦」。


如今隨著腦外科技術的成熟,被切除了半個腦子而存活的人越來越多。河南八歲男童鄭小寒,因患癲癇201011月成功切除左腦。目前他的病情改善,學習能力增強。為了防止右腦偏移,醫生在鄭小寒的左腦注入生理鹽水,並以擋板隔開左右腦。醫學顯示,90%以上的癲癇病人在腦部手術後都能正常生活。


大腦是未解之謎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是世界上公認最聰明的人。1955418日去世前,他在遺囑中要求不經解剖直接火化,不過普林斯頓大學附屬醫院病理科醫生湯瑪斯.哈維還是偷偷取下了他的大腦,並製成了240塊切片。因為以當時的科技之力,找不出這個天才大腦何處與眾不同。後來電子顯微鏡發現愛因斯坦大腦的神經膠質細胞比一般人多,最近又有了三維電腦技術,人們發現他大腦的頂葉比一般人大了15%,而大腦頂葉是掌管數學和邏輯的。


儘管人類的足跡已經能踏上外星球,但大腦依然是最難解的科技之謎。目前神經科學有五大未解之謎(意識、思想、記憶、學習、做夢),2000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艾立克.肯德爾(Eric Kandel)指出:「神經科學最根本的挑戰就是如何運用生物學的基礎去瞭解意識和我們感受、行為、學習、記憶的心智過程。」


以往人們相信,就跟電腦需要晶片來儲存記憶一樣,人腦也需要某些特定的物質作為存儲材料。不過最新科技發現,記憶並沒有存在於大腦中的任何區域或者任何特殊物質中。「記憶在大腦中無處不在,也到處皆無」,這讓人非常困惑。


人腦跟動物腦差不多


人為什麼比動物聰明呢?有人拿人的腦容量與身體重量之比和動物相比較,人是138,鯨是12,500,大象是1500,猩猩是1100,而麻雀是134,長臂猿是128,小白鼠是126,看不出人如何特殊。有人測定大腦密度發現,在0.0001立方毫米的大腦切片中,人類是10.5,鯨魚是6.8,貓是30.8,老鼠是105.0,越小的動物,腦細胞密度越大。


有人說人的大腦溝回多所以聰明。把人的大腦左右半球表面展開來能有2,250平方釐米,相當於一張四開八版的報紙,而老鼠和兔子的腦表面都比較平坦,不過科學家偶然發現,海豚的大腦溝回比人類還多。看來人與動物的區別並不在大腦表面的這些參數中。


思維來自大腦嗎?


一般人認為人的想法來自大腦,大腦的思考產生了人的各種思維、意識或感受,不過對於羅伯教授所觀察的那幾百個無腦人而言,「思維產生於大腦」肯定是不成立的。比如美國弗吉尼亞州有個無腦嬰兒,他整個顱腦只是一個水囊,醫生斷言他活不了幾星期,可事實上他快樂的活了五年。他喜歡看電視,會隨著電視節目的有趣情節發出咯咯的笑聲。這個無腦嬰兒的意識來自哪裡呢?我們總不能說來自於水吧!


一般人的大腦在缺氧幾分鐘後腦細胞就會徹底死亡,不過科學家也發現了幾個例外。在東德曾發生一次車禍,受害人的身體已經破碎,但頭部卻完好無損。於是醫生把頭顱切下來準備做其他科研用,誰知那個頭顱在離體後的76小時內,一直發出正常活人才具有的腦電波,這個頭顱還會用眨眼睛來與人溝通。三天後頭顱發出的電子信號逐漸衰退,直到146小時後才完全停止活動。


切下來的頭顱在沒有氧氣、沒有血液供給情況下還能運轉一周,人沒有大腦照常生活,這些說明什麼呢?看來人的精神現象跟肉體並沒有必然的聯繫,精神是獨立於肉體而存在的一個自由生命體,就像古人說的靈魂一樣。


精神與肉體的分裂,從其他科學試驗中也能得到證明。1966年當醫生打開人的頭顱用微小的電極去刺激大腦某一區域時,發現從刺激開始到人體作出相應的反應,中間有長達0.5秒的間隔。如果意識是大腦的機能,那麼刺激與反應應該幾乎是同步發生的。要解釋這種滯後效應,只有一種可能:意識和大腦並不是一體的,意識獨立於大腦


心想還是腦想?


與現代人常說的「人用大腦思維」不同的是,中國古人一直認為,思維是由「心」產生的,中醫常說「心主神志」。正因如此,漢字中凡和思維有關的字大多都和「心」字聯繫在一起,如思想、考慮等等。那人是用心在思考嗎?而中醫說的「心」,是否西醫指的「心臟」?


實證科學認為,人體的神經系統分為中樞神經系統和自主神經兩大系統。顧名思義,中樞神經直接受大腦支配,而自主神經則不那麼「聽大腦話」了。幾千年前中國的醫學家們就認識到,人體的中心並不是高高在上的大腦,而是以心臟為主的臟腑系統。


具體來講,中醫認為「肝藏血,血含魂」,「脾藏營,營含意」,「心藏脈,脈含神」,「肺藏氣,氣含魄」,「腎藏精,精含志」,這套臟腑系統組成了中醫所說的「心」。這顯然體現了中醫獨特的人體觀——身心是有機的統一體。當人的中樞神經斷了時,人還能生存,但心臟停止跳動時,人就無法存活。由此可見,古人稱臟腑系統為人體的中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簡單的說,大腦信息處理過程實質上是一種化學過程,即血液中的氧與資訊傳遞中的自由氫質子之間的化合反應,單位時間內供氧量的多少,決定著哪一個資訊能夠在眾多資訊中被優選出來。因此大腦思維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按照整體意志對大量資訊優勝劣汰的結果,這裡體現整體意志的就是心臟單位時間內的供氧量,或者說是以心臟為中心、以自主神經系統為主導的整體功能狀態。因此古人所言的「心主神志」也是對的。


美國托馬斯傑斐遜大學的楊景端博士對新紀元表示,中國古代醫學認為大腦是一個很重要的器官,稱之為「奇恆之腑」。但是它的重要正在於它和全身其他臟腑是連為一體的。中醫的每個經絡系統都包含了大腦的某些部分。因此大腦功能正常運行的基礎是全身的健康。在能量水平看人體,大腦只是一個執行官而非司令官


心臟具有記憶功能


毫無疑問,中醫所說的心絕不僅僅指心臟。不過美國科學家卻發現,心臟真的具有某種「思考和記憶功能」!這正是許多接受心臟移植的患者突然性格大變、繼承了心臟捐贈者性格的原因。


40歲的退休貨車司機傑姆.克拉克絕不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他從不曾給妻子寫過一封情書,因為他15歲就離開了學校,語文能力很差。不過在做了心臟移植手術半年後,傑姆突然坐到桌子前,開始給妻子寫下一行行的情詩,連他自己都感到震驚,他確信自己寫詩的「怪癖」來自那顆移植的心臟,因為捐贈者一家都愛寫詩。


根據統計,從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實施後的40年中,每10例接受換心手術的病人中就有一人會出現性格改變。美國加州心臟數學協會的專家也深信心臟並非一個「泵」那麼簡單,他們最近發現一種能夠具有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的神經細胞的確在心臟中工作,並且組成了一個微小但卻複雜的神經系統


精神改變物質 意念讓人受傷(令人驚奇的實驗之一)


唯物論者總是強調物質決定意識,比如手被燙傷後人才會感到痛,不可能憑空想像痛就能把人燙傷,不過美國心理學家們做的實驗卻證明了這點。他們將受試者帶到一間空房間中,此時從隔壁房間傳來陣陣慘叫。醫生告訴受試者:這個試驗主要是測試人類忍受疼痛的能力極限。說著打開隔窗,讓他參觀試驗的全過程。


只見一個人被牢牢捆在一把椅子上,旁邊爐裡炭火燒得通紅,一位醫生用火鉗從爐中夾出一個被燒得通紅通紅的硬幣,然後把這枚硬幣放到捆著的人的手臂上,只聽「刺啦」一聲,手臂被燒起一縷輕煙,隨後傳來一陣痛徹肺腑的慘叫。試驗結束,坐在椅子上的人踉踉蹌蹌走下來,手把著被燒傷的手臂,一個硬幣大小燒焦的傷疤赫然出現在手臂上。


醫生讓這名受試者連續看了幾個相同的試驗後,將受試者領到試驗室中,把他牢牢地捆在椅子上。然後從爐中夾出一個同樣燒紅的硬幣說:「我現在要把這枚硬幣放到你的手臂上。」受試者突然感覺到有一熱物落到手臂上,隨後感到一陣鑽心的疼痛,不由大聲慘叫起來。醫生們發現,受試者的手臂上出現了一個硬幣大小的三度燒傷疤痕。


不過所有的試驗都是假的,燒傷、慘叫統統是假裝出來的,真正的試驗對像只有一個,那就是最後那名受試者。真正落在受試者手臂上的那枚硬幣,只是稍微加了一下溫,略高於體溫而已,根本不可能造成燒傷。


那這個三度燒傷的傷疤從何而來呢?我們只能認為是精神,是他的意識,使他的肌肉被燒傷。在這裡,精神改變了肉體,物質肉體只是精神的一種工具而已。


七分精神三分病(令人驚奇的實驗之二)


另一個常見的例子是,在催眠心理測驗中,醫生隨手拿起一杯白開水對受試者說:這是一杯放了很多糖的水,很甜很甜,你喝下去後一定會很舒服。受試人在被深度催眠的狀態下喝下了這杯白開水,然後被醫生立刻喚醒,接下來人們驚奇的發現,受試人的血糖濃度竟然比受試前增加了許多,就如真的喝下了一杯糖分很大的飲料一樣。是誰製造了這些糖分呢?


同樣的心理暗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如安慰劑效應。1955年畢闕博士(Henry K. Beecher)指出,近四分之一的病人在服用安慰劑後,背痛、關節痛等症狀得到紓解。安慰劑就是用白水或澱粉等並不具有治療作用的普通物質來冒充專門的藥物。畢闕發現,不光是病人自我精神感受舒服多了,其身體真的發生了物質性改變,如紅腫消失或緩解。


同樣科學家也發現了反安慰劑效應:由於病人不相信治療有效,可能會令病情惡化。由於對藥物的排斥心理,哪怕是服用白開水,病人都會出現病情加重的現象。無論是安慰劑還是反安慰劑效應,都印證了中國那句古話:人得病,是「七分精神,三分病」,精神因素起了絕對作用。當然,這世界上人與人大不相同,有的意志力強的人,是不容易被外人的暗示所引導的。


誰是兇手?意念自殺


美國《生物心理學》雜誌曾發表過心理學家傑姆斯.克拉特教授的著名心理學試驗,這個試驗起源於一起死亡事件的法律訴訟。


在美國的一所大學裡,幾個大學生搞了一次惡作劇:一天深夜,他們將一位朋友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突然裝進了布袋子,然後把袋子抬到火車站,放置在一條早已廢棄的鐵道上。不久旁邊的鐵軌上開來一輛火車,「轟轟」的聲音讓周圍大地都在顫抖。只見袋子裡的人先是拚命掙扎,當火車快要開過來時,袋子裡的人卻停止了蠕動。火車開走後打開袋子,幾個學生傻眼了:他們的朋友已經死了。


接下來法醫鑒定屍體,沒有發現任何內部器官損壞的痕跡。法庭應該判他殺還是自殺呢?於是美國心理學家們做了很多實驗,克拉特所作的實驗是這樣的:他把一隻小白鼠放進水池裡,只見它落入水中並沒有馬上游動,而是轉著圈子發出吱吱的叫聲,小白鼠是在用鼠鬚辨別聲波的反射以此判斷目標的大小、方位、距離等,就跟蝙蝠一樣。只見它尖叫著轉了幾圈後,朝著一個選定的方向奮力游過去,不一會兒它就游到了岸邊。幾次試驗都是如此。


緊接著他又選了一隻小白鼠,並把鼠鬚統統剪掉,然後將它放到水池中心。只見小白鼠同樣轉著圈發出吱吱的叫聲,由於鼠鬚被剪,使它無法測定方位。它著急地繼續轉著、叫著,不一會兒這隻小白鼠就沉到水底淹死了。


克拉特解釋說:由於無法準確測定方位,在它的腦子裡,茫茫四處都是水,它自認為無論如何是游不出去了。於是絕望令它停止了一切努力,自己強行結束了生命。心理學把這種現象稱為「意念自殺」。


那位惡作劇的受害者當他聽到火車開來、感受到鐵軌顫動時,他認為自己必死無疑。為了免受被火車分屍之苦,在火車離他尚有百米時,他就自己終止了生命。


「自覺精神」與人的靈魂


基於這個道理,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加德納竭力反對把實情告訴癌症患者。據他調查,在美國630萬死於癌症的病人中,80%是被嚇死的,其餘才是真正病死的。他也重複了那個著名的心理實驗:讓罪犯躺在床上,告之將以放血的方式執行死刑。然後用木片在他的手腕上劃一下,接著把預先準備好的水龍頭打開,讓犯人聽水的滴答聲,很快這個人就死了。加德納表示,精神才是生命的真正脊樑,一旦從精神上摧垮一個人,那麼這個人的生命也就變形了。


曾在1963年榮獲諾貝爾醫學獎的澳大利亞神經生理學家埃克爾斯爵士(Sir John Carew Eccles1903~1997年),1978年總結他多年的研究經驗,提出了一個驚人的新觀點:大腦的興奮並不等於精神和意識。他認為人有一個獨立於大腦的「自覺精神」,大腦只是它的物質工具而已。


他說:「我們每個人在胚胎發育或幼小的某個時期,就具有非物質的思維和自我領悟能力,這種人的『靈魂』使我們具備了人類的特徵:意識、思考、愛、恨、怕等。」他推測,人的肉眼看不見的「自我」在物質大腦死亡後依然活著。很多科學家相信,埃克爾斯所說的「自覺精神」就是與宗教和神話中的「靈魂」相類似的東西。問題轉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它原來的出發點,科學用了幾百年的時間僅僅認識到「精神獨立於肉體」。看來,「靈魂」這個遠古的認識,也許並不是荒唐的迷信。【文 ◎ 王淨文】


有趣的人腦


140多億個腦神經細胞,每個腦細胞都與另外5萬個細胞相連,比目前全球電話網還複雜1,500倍。人腦的神經突觸連接和衝動傳遞途徑的數目,是在1後面加上1,000萬公里長的、用標準打字機打出的那麼多個零!對應的電腦體積相對於40層摩天大樓,耗電功率以百萬千瓦計。不過真實的人腦平均重量不足 1,400克,1.5立方分米大,消電只有10瓦。


人腦儲存信息的容量相當於1萬個藏書為1,000萬冊的圖書館。神經細胞每秒可完成信息傳遞1,000億次。處於激活狀態下的人腦,每天可記住四本書的全部內容。


電腦只要一個部件出毛病,整個體系就可能癱瘓,不過人腦具有高度可靠的「自適應系統」。腦神經元大約每小時就有1,000個發生故障,累計到100歲時,約有十分之一的腦細胞失效,不過即使這樣,大腦仍然可以正常運作。人每天腦細胞死亡約10萬個,越不用腦的人,腦細胞死亡越多。儘管核磁共振研究發現人的大腦使用率是100%,但大腦的開發利用程度只有10%。

莫葫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9) 人氣()

正牌國母盧慕貞





前言:永遠的「國母」宋慶齡?還是「紅粉知己」陳粹芬?歷史早就遺忘了,孫中山的元配盧慕貞才是那一個無奈又無言的「正牌國母」‧‧‧


這就是「舊社會」的無奈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紅燭搖曳中,十九歲的孫中山默默地看著十八歲的新嫁娘盧慕貞。相貌普通、膚色偏黑、身材矮小,沉靜少言,實在是有點無趣,這就算了,最最讓胸懷大志的孫中山無法承受的,是盧慕貞那一個被白布裹的密密實實的「纏足」,這哪是能和一代革命家共同奔走天涯的夥伴啊! 


18845月,在父母作主下完婚,才新婚燕爾,孫中山便離家求學,和新婚妻子盧慕貞聚少離多。


不能說什麼,也不該說什麼,這就是舊社會女子的宿命啊,盧慕貞不能怨,她壓根兒也沒想到該埋怨,每次良人歸來,她默默地一針一線替良人縫一套新衣,紮一雙新鞋,默默地替良人打點行裝,又默默地倚在門口,無言的看著良人離去的身影。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更何況多情的孫中山,雖然不滿舊社會的安排,眼見妻子守在病重父親病榻前,寸步不離親奉湯藥,把屎把尿,孫中山那能不動情。


婚後七年,長子孫科出生了,第二年,孫中山到廣州開了「東西藥局」,他不再把妻子一人拋在翠亨村,將盧慕貞一起接出來,這該是盧慕貞一生最幸福的一段歲月了。


夫婿醫術高明,收入不菲,安心過日子,就是種幸福,這段日子裡,盧慕貞又在1894年替孫中山生下了長女,1895年又懷了次女。 怎麼啦?盧慕貞不解,好好的醫生為什麼不做了,孫中山又把妻小送回了翠亨村。 


189510月,孫中山策畫的「廣州首義」事洩失敗,連夜承船逃出廣州,來不及回鄉救母護妻。盧慕貞與孫母楊太夫人手足無措,聞變收拾細軟又不知該拖著一大老小逃向何方?   


大隊清兵逼近翠亨村而來‧‧‧奇怪,竟「過門不入」!而是直奔南方六十里外的翠薇村而去。原來,是革命黨人陸皓東救了盧慕貞一命,在嚴刑拷打中,陸皓東不忘替孫中山盡朋友與同志情義,在逼問孫中山下落時,陸皓東故意把「翠亨村」說成是「翠薇村」,一字之差,引開清兵。


大隊清兵到了翠薇村,查了半天,村中就是沒有姓孫的,輾轉詢問,才聽說北方六十里的翠亨村有姓孫的人家。人困馬乏的清兵再度奔波趕往翠亨村。


怎麼又回來了?盧慕貞嚇得臉色發白,鄰里告訴她,有錢能使鬼推磨,趕緊向鄰里借了幾十兩銀子,腐敗的滿清又救了盧慕貞一命,這些貪官污吏拿了錢,想一想,上頭交待是「翠薇村」,又不是「翠亨村」,白花花銀子不拿白不拿,反正說一聲「翠薇村沒有姓孫的」就可以交差,何必多事。    


逃過一劫的盧慕貞再也不敢賭命了,她拖著婆婆,牽著四歲的孫科抱著一歲的長女,挺著大肚子,和大嫂輾轉於道,終於到檀香山,投靠孫中山長兄孫眉。靠著大伯孫眉接濟,獨力扶養孫科與兩個女兒,奉養七十多歲的婆婆。 


就這樣流亡十六年,革命成功了,孫中山把她接到南京,身為「中華民國」第一任的「第一夫人」,盧慕貞很不自在,在南京住了二十幾天, 1912325日,盧慕貞把兩個女兒留在孫中山身邊,一個人,孤伶伶回到睽別十六年的翠亨村老家。     


良人的世界,已經不是盧慕貞能夠理解和參與的,盧慕貞心知肚明,她知道,夫婿事業搞這麼大,需要有更稱頭的伴侶帶在身邊。


盧慕貞於是寫一封親筆信她熟識的革命元老廖仲凱妻子何香凝,說她能理解情勢,請何香凝告訴孫中山,遇到合適的女子,盧慕貞同意孫中山娶妾!               


這封信送出去後,遲遲沒有消息,直到,有一天,孫中山的秘書朱卓文風塵僕僕趕到翠亨村,拿了一封孫中山的親筆長信給了盧慕貞。


結婚都已經三十年了,還不瞭解良人嗎?打開信,盧慕貞心中有底,草草一看,就專注地問起朱卓文打聽宋慶齡的情況,這時,盧慕貞還以為孫中山終於要「納妾」了。 


朱卓文心有不忍,又不知如何開口,陷入沉思後終於開口向盧慕貞說:「 宋二 小姐是位很虔誠的基督徒」,停頓好久,朱卓文終於說出:「請您再往下看,信中,孫 先生 說得很清楚‧‧‧」 不是「納妾」嗎?盧慕貞忙看信,她想哭,哭不出來,竟然是一封「休書」!   


為什麼?纏小腳的盧慕貞想都沒想到是「休」書,她自問這三十年以來,從來沒犯過「七出之條」,為什麼是「休書」,想了想,她有了答案,人 家宋二 小姐是放洋的,家世又好,不願居次。沒關係,我可以和宋二 小姐以「姐妹之禮」相待,盧慕貞甚至想到具體辦法,所有對外都是 宋二 小姐出面,外人可以稱 宋二 小姐是「 孫 夫人」,她不會計較‧‧‧


朱卓文無言的看著盧慕貞,盧慕貞終於知道了,守了三十多年,她的良人的世界,已經沒有她的位置了。 


19155月,盧慕貞打點行裝到了日本東京,又見到了孫中山,許多革命黨人,特別是反對孫中山和宋慶齡結婚的胡漢民等人,都熱烈接待盧慕貞,他們希望,盧慕貞能讓孫中山回心轉意。孫中山和盧慕貞閉室密談了許久,革命先進們守在門外焦急等待。


門打開了,孫中山和盧慕貞併肩走出來,聲音悠悠地,盧慕貞一字一字慢慢地說: 「孫先生為革命奔走海外,身心交瘁,迫切需要有人照顧他的生活起居。現在有人願意照顧孫先生的生活,且有助於孫先生的活動。」頓了一下,盧慕貞說出「願意離婚」,伸出右手大姆指,方方正正地在孫中山準備好的離婚書上,蓋下了章。


盧慕貞還有一個願望,她希望能 和宋二 小姐見上一面,但是,孫中山說宋慶齡回國了。還能怎樣?盧慕貞從手提箱拿出一個紅綢包袱,要孫中山轉交給宋慶齡,那是盧慕貞這位「大姐」最後的心意。


盧慕貞就此回到翠亨村,從此沒再見過孫中山,孫中山過世時,也沒人請她出席告別式,盧慕貞自己在家中設了靈堂,為孫中山服喪。 195297日 ,盧慕貞病逝於澳門,享年86歲。


那個她送給宋慶齡的禮物,在她走後,眾人打開,是廣東人習俗送給新人結婚的鴛鸯戲游荷花的大紅緞子繡花被面,還有一個精巧的首飾盒。那個精巧首飾盒,是盧慕貞結婚時,大伯孫眉送給她的見面禮!首飾盒裡,有一條金項鍊和兩個鑲有藍寶石的金戒指,那是盧慕貞三十年以來,辛苦攢出來的私房錢。


革命,付出的代價,就是這麼的大!無奈也無言之正牌國母盧慕貞,就此消失人間,只留下了文史資料裡的殘篇斷簡‧‧‧


====================================================================



細細咀嚼完這篇文筆流暢的文章   波濤洶湧的感觸真不是語言所能形容!


然而   盧女士的犧牲卻只是革命代價的冰山一小角而已


革命啊革命   革了多少個人的命運   才有我們今天所謂的民主政治與大小選舉的吵吵鬧鬧..........


莫葫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5) 人氣()

奶奶與我(爸爸攝於南下高雄的台鐵列車)



這陣子颱風一個接著一個的侵襲台灣   讓人不勝其擾


鄉下房子有點宅院   防颱工作更顯繁重


前幾天   爸爸在整理車棚時不慎滑倒   一旁的弟弟嚇壞了!


這一跤摔得不輕   膝蓋又腫又痛   但是爸爸還是執意的忙進忙出


遠在天邊的我只能乾著急


 


媽媽退休後肌力急速下滑   對樓梯早已望之生懼


甚而連端湯抱貓之類的生活瑣事也得靠爸爸幫忙


這一年來進出醫院也不見起色


遠在天邊的我只能無奈


 


公公這幾年似受阿滋海默症所苦


認知能力與記憶力一路下滑


狀況不好時   連家人也相見不相識


遠在天邊的良人只能嘆氣


 


婆婆幾個月前小中風


本就孱弱的身子這下子更是大不如前


臥病在床的她   只有看著瓦娃的照片時露出笑容


遠在天邊的良人只能默默流下男兒淚........


 


我們長大了   有自己的家庭與事業纏身


眼見父母的凋零   常常心有餘而力不足


更有甚者   成為久病床前無孝子的寫照


 


之前看格友勇伯"母親出的功課"一文   深深有感於小家庭世代的顧此失彼


的確   照顧年長的父母是我們晚輩多多少少都要修的功課


而這份作業寫得好壞與否   只有自己心裡明白


期待我們為人子女的時時銘記在心


父母白色的髮絲與深深的皺紋   是孕育兒女的永恆印記

莫葫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

吳友如的赤焰騰空圖(右上方火球物即為疑似飛碟者)



「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悵然歸卧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蘇東坡《遊金山寺》)


不是鬼不是人究竟是何物?不說蘇東坡當時夜遊鎮江的金山寺時,在月黑星稀的二更,忽見江中亮起一團火的奇遇深感迷惑,今人也是迷惑的。因為這樣的景觀今人看了還是無法給出準確的答案,而仍是猜測這樣的不明物可能為UFO,即外星人。


外星人之謎是當今世界的熱門話題,其是否存在、究竟是什麼樣子等爭執,從來沒塵埃落定過,但是從古自今,對那些被今人視為UFO的不明物,古籍、書畫中有頗多記載。


比如清代畫家吳友如約作於1892年(光緒十八年)的畫作《赤焰騰空》,就被人們認為是一篇詳細生動的UFO目擊報告。《赤焰騰空》的畫面上繪有許多身着長袍馬褂的市民聚集在南京朱雀橋頭,仰望空中一團火球。吳友如在畫面上方落款寫到:


「九月二十八日,晚間八點鐘時,金陵(今南京市)城南,偶忽見火毯(即球)一團,自西向東,型如巨卵,色紅而無光,飄蕩半空,其行甚緩。維時浮雲蔽空,天色昏暗。舉頭仰視,甚覺分明,立朱雀橋上,翹首踮足者不下數百人。約一炊許漸遠漸減。有謂流星過境者,然星之馳也,瞬息即杳。此球自近而遠,自有而無,甚屬濡滯,則非星馳可知。有謂兒童放天燈者,是夜風暴向北吹,此球轉向東去,則非天燈又可知。衆口紛紛,窮於推測。有一叟雲,是物初起時微覺有聲,非靜聽不覺也,系由南門外騰越而來者。嘻,異矣!」火球掠過南京城的具體時間,地點,目擊人數,火球大小,顏色,發光強調,飛行速度等,吳友如在題記中都做了記載。《赤焰騰空》也被認為是中國最早關於UFO的圖畫之一,成為今人研究UFO的一則珍貴歷史資料。


其實早在東晉干寶的《搜神記》中,就記載過一件與火星人接觸的故事。據說那是在三國時期的吳國,一群玩耍的小孩中出現一個地身高四尺,身穿藍衣,長相很怪異的孩子。這個藍衣孩子對其他小孩說,自己是火星人,因為看地球上的孩子玩得開心,所以才下來看看他們。還說將來天下要歸司馬氏所有。


有個孩子跑去將此事告訴家中大人。當大人趕來時,火星人縮身跳到空中,只見一塊白色的絹布拖着長長的帶子向高空飛去。後來,火星人的預言得到了實現,果然是司馬氏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另外,《宋史·五行史》記載,宋乾道六年,西安官塘出現了一高約丈餘、鷄首人身的不明物,從高空而降,大白天在田野上行走,還試圖與人交談。《五行志》中也記載了清朝康熙十二年三月時,當時有人看到過一個黑面人在空中飛馳,紅光閃閃的,如同在空中放火。官府捕快聞訊而來,想對其進行追捕時,黑面人忽然不見了蹤影。


這樣看來,怪誕不經的事,在中國古代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中,確實有過不少的記載,為懸而未解的外星人之謎更加增添了神奇的色彩,也為後人研究外星人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莫葫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



據說,明朝名將戚繼光與王氏結婚後生活並不富裕,有一次戚繼光買了一條魚,王氏早晨將魚做好後,給戚繼光端上了餐桌。戚繼光一看,見只有魚頭,以為王氏已經將魚肉吃了,心中不悅,但沒有吭聲,默默地將魚頭吃了。中午時,王氏又給戚繼光端上了魚尾。戚繼光心想,這一定是王氏將魚的中間部分吃了,只給自己留下了魚頭和魚尾,便埋頭將魚尾吃了。到了晚上,王氏將魚腹端上,戚繼光這才知道,妻子一點魚肉也沒吃,不由大受感動。


戚繼光後來成為抗倭名將,也有王氏的一份功勞。野史說王氏威猛,曉暢軍機,常分麾佐公成功,可知王氏亦是一位不讓鬚眉的巾幗豪傑。漸漸地,戚繼光凡事對王氏都禮讓三分,於是懼內之名不脛而走。


據《戚繼光墓誌銘》的記載,王氏只給戚繼光生了一個女兒。沒有兒子,對戚繼光來說,成了他日後納妾的一個理由。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繼光背著妻子納妾沈氏。但一年之後,沈氏乃沒給戚繼光生子,戚繼光遂再納一妾,即陳氏。陳氏一連給戚繼光生了三個兒子,即戚祚國、戚安國、戚報國。


陳氏在生了戚祚國後,沈氏也生一子,戚繼光為之取名為戚昌國。


有意思的是,戚繼光在外面納妾生子,王氏長期以來竟一無所知。


如果說戚繼光納妾僅是為了生個兒子傳宗接代,那麼,陳氏和沈氏已經給他生了兒子了,他應該達到目的了。但出人意料的是,戚繼光于萬曆三年(1575年)又納一妾,是為楊氏。楊氏給戚繼光生了兒子戚興國。


如果將戚繼光連納三妾的原因解釋為他深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影響,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其實,自古英雄愛美人,英雄難過美人關,戚大將軍當然也不例外。在封建士大夫以納妾為榮的時代,哪個達官顯貴不是三妻四妾呢?


戚繼光晚年在獻給列祖列宗的《祝文》中,說自己為了延續戚氏後代,乃出奇計,苦心萬狀。背著妻子在外面連娶三妾,也真夠難為他了!


紙包不住火。王氏終於知道了丈夫的所作所為,不禁勃然大怒,竟操起利刃欲殺死戚繼光。戚繼光為防妻子真對自己痛下殺手,身穿鎧甲去見妻子,在妻子面前放聲大哭,邊哭邊解釋自己娶妾實是為了生個兒子傳宗接代。事已至此,王氏扔掉兵器,與戚繼光抱頭痛哭,表示原諒了丈夫的過錯。



王氏畢竟年紀大了,也覺得應該有個兒子為他們養老送終。所以,她儘管對戚繼光背著她娶妾一事怒氣難消,但戚家有了兒子,也讓她感到欣慰。戚繼光的五個兒子中,她最喜歡戚安國,將戚安國視若己出,關懷備至,戚繼光的家庭生活遂又歸於平靜。


有野史記載說,王氏得知戚繼光在外娶妾生子之事後,集合衛兵要找戚繼光算帳。有一士卒偷偷跑去告訴戚繼光,戚繼光大驚失色,忙召集諸將商量對策。有人表示願隨戚大帥與王氏決一死戰,有人建議戚繼光趕快躲避,戚繼光說:皆非也。乃袒背跣足,率諸妾跪迎王夫人。諸妾表現得更可憐,在王氏面前各抱其子哀哀哭泣,而請以子嘗刃。王氏再心狠,也不會殺死繈褓中的孩子,乃道:首禍是老奴!可憐統帥三軍、威震天下的戚大將軍,在夫人眼中,只是一個老奴


王夫人讓人將孩子們抱走,而將戚繼光及其三妾留下,令士兵杖之以示薄懲。戚繼光伏地挨了幾十大板,毫無怨言。其部下聽說戚大帥挨夫人的打,實在忍不下去,乃聚在門外大喊,王氏怕引起眾怒,才下令士兵住手。


之後,戚繼光再也不敢光顧諸妾的住所了。他料想王氏不會就此善罷甘休,乃讓諸妾攜帶金銀細軟趕緊逃走。三妾無處可去,便削髮為尼。直到王夫人死了,才分別與自己的兒子團聚。


當然,這些都是野史所記,不足為憑。


不管怎麼說,戚繼光背著老婆在外面包二奶,嚴重傷害了他與王氏之間的感情。後來,王氏最喜歡的戚安國婚後不久便不幸死去了,王氏遭此打擊,萬念俱灰,竟拋下年老多病的戚繼光回了娘家。


戚繼光回故鄉蓬萊後渡過了兩年的寂寞時光。不久也就去世了


莫葫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1) 人氣()



模擬考甫結束,我承諾招待考前幾名的學生到家中作客。


約定時間的前一個星期,我便和外子忙裡忙外的打掃兼採買,而我那從不下廚的另一半也研究起食譜,費心準備當天的餐點和零食。星期六早上,我開車去接學生,看見他們雀躍的模樣,我忍不住洩漏中午的菜單內容。沒想到他們竟七嘴八舌的說:「為何不叫披薩或麥當勞呢?」「可是我比較想吃麵耶!」「老師妳煮的東西能吃嗎?」一陣哄笑之後,我有點被潑冷水的感覺……


才進家門,我正要開口介紹師丈時,聽見有人竊竊的說:「他是誰啊?有點胖!」「一點也不帥……」我抬頭看見外子的臉色一陣青一陣白,趕緊要學生向他問好。 趁他們坐定,我趕緊走進廚房和外子一起準備飲料,誰知道這時竟有三個同學偷溜進我們的臥房,對著房裡的照片及擺設品頭論足起來。我強忍心中怒火,提醒他們應該尊重別人的隱私,難道已經國三的學生,連這點基本禮貌都不懂嗎?一陣說教之後,他們變安靜了,氣氛也搞得怪怪的。


吃完午飯,他們嚷著要離開,我也不想強留他們。只是一回頭,面對滿桌未收拾的杯盤和一地的雜誌、撲克牌、CD……


我忽然覺得臉上一陣熱,是我沒把他們教好嗎?這些孩子功課都很好,怎麼那麼不懂事呢?不會體貼別人,不懂得別人的用心,將一切視作理所當然;不懂得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甚至連做人的基本禮貌都不懂,吃完飯不知道收拾自己的碗筷,臨離去連一聲謝謝也沒有…… 是因為升學考試不考這些,所以不會?還是家中父母沒教或不懂得教呢?


這些孩子生活在優渥環境中,只學會了自以為是,學會了理所當然的接受,只學會了永不滿足。 或許我已是LKK,但是每天面對這些國家未來的主人翁,面對一群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的「未來棟梁」,我竟心虛的想問:「他們會變成這樣,是誰的責任和損失呢?」(作者: 蔣碧君  國中教師)

莫葫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9) 人氣()

  • Nov 21 Sat 2009 06:15
  • 設備




一對夫婦到一個湖濱勝地度假,丈夫喜歡破曉時分去釣魚,
妻子則喜歡安靜地閱讀。


一天早晨,丈夫釣了幾小時魚以後,回住所睡覺歇息去了。
雖然女的不熟悉這個湖,但她駕著丈夫釣魚的船離開了岸。
她划了一段水,在湖中拋了錨,又去讀她的書。
此時一名治安官坐著船來了,他讓他的船靠上了女士的船後

說道:早晨好,女士,你在做什麼?

她答道:讀書。她想,這不是明擺著嗎?
"
你在限制漁獵區釣魚。"

"但是,長官,我沒有釣魚,你不是看到的嗎?"

"可你擁有全部的設備,我必須帶你去一趟警察局。

"假如你那樣幹,我就告你強姦!"女人厲聲喝道。
"
一位美麗文雅的女士怎麼能血口噴人呢?你知道,
我沒碰你一根手指頭。"治安官抱怨道。

"是的,這沒錯。"女人回答道,"但你擁有全部的設備。"


莫葫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8) 人氣()

人有左腦與右腦   左右腦各司其職


如果只剩下其中一個正常運作時   我們的身體會出現哪些反應??


 


腦神經解剖學家Dr. Jill Bolte Taylor 的一段中風經歷


讓人們有機會一窺單腦運作下的種種奇妙身體感覺


莫葫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我睡覺的時候,身上只穿Chanel No.5。」這是女星瑪麗蓮夢露的一句名言,於是該牌香水市場不但歷久不衰,而且是全球性的擴大。不過,如果乾隆的香妃還在世的話,她恐怕是所有女性最忌妒的人。


一九一四年,北京故宮浴德堂展出一幅以「香妃戎裝像」為題的女子油畫像,觀者都說這就是乾隆的香妃。香妃是新疆維吾爾人,艷麗動人,最特別的是身上散發出濃郁香氣。乾隆獲悉此事,吩咐大臣尋覓。香妃入宮後,乾隆想臨幸此女,沒想到香妃冷若冰霜,抵死不從,但乾隆仍然對她百依百順;不過乾隆的老媽可看不慣,太后趁乾隆不在,將香妃賜死,讓乾隆皇帝悲傷不已。於是乎許多說唱戲曲、小說文章都紛紛以此為題材,民間也傳頌不已。這一切都僅止於傳說,但「香妃戎裝像」可真是台北故宮的一件寶物。


在台北故宮的紀錄,不僅命名此畫像人物是「香妃」,也視為是郎世寧的作品。只是,清宮的檔案紀錄中,郎世寧的作品並沒有「香妃戎裝像」的紀錄。這幅畫像中的女子,眉清目秀,身著戎裝,的確是少有的清宮藏品。


香妃生前事蹟耳語不斷,身後的傳聞更不少,連她的墳墓都有三個之多。根據專家考證,香妃只是虛構人物,不過乾隆皇帝倒真的有一位出身維吾爾族的容妃。


容妃生於雍正年間,屬於和卓旗,她的親人反對新疆分裂,配合清廷平定了新疆動亂。乾隆二十五年,容妃一家到北京定居,後來被選入宮,封為貴人,並一路晉升為容嬪,再為容妃,和民間傳說的香妃淒涼境遇尤其大相逕庭的是,皇太后也對她十分關愛。


儘管,真實的容妃體無異香,也沒有為乾隆生下子女,不過她深獲乾隆寵愛;因為乾隆后妃一共有四十一人,但是真正能跟隨乾隆出巡者寥寥無幾,容妃不但是其中之一,而且排名中也節節高升。


看看歷史,香妃的傳說突然出現並且爆紅,是在民國初年,或許與一九一四年浴德堂展出畫像而進行的宣傳有關。(文:戴忠仁/選自人間福報)

莫葫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