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撰文(Gary Stix);編輯(莫葫蘆)


最近一項研究顯示,因為全球暖化,美國西部的森林火災頻率大增。


地球正在暖化已經無用置疑。目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接近400ppm1ppm=百萬分之一),比過去65萬年任何一段時間的濃度都高。到了2050年,如果沒有強力干預,應該可以輕易超過500ppm


地球需要水蒸氣、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把部份的太陽輻射熱能留在大氣層裡,好適合原生動物、好萊塢明星,以及你和我居住。但太多為我們帶來方便的好東西,特別是運動休旅車、地方燃煤事業排放的二氧化碳,正在讓氣溫持續上升。紀錄中最熱的20個年度,幾乎都發生在1980年代以後。


沒有人確切知道,如果不加管制會發生什麼後果, 但是更沒有任何一位氣候學家會想試驗,若二氧化碳的濃度飆高到500ppm以上,將發生什麼災難


跨國整合的難題


要阻止地球的大氣從溫室變成無法控制的熱室,可說是人類有史以來所面對最艱鉅的科學與科技挑戰。要整合跨國工程、政治資源,來管制碳排放量的增加,且時間長達一世紀或更久,恐怕連登陸月球任務或當年研發原子彈的曼哈坦計畫,都比這還要容易得多。


氣候變遷正迫使世界的能源經濟大規模重組。人們只有在考慮到要保護氣候的時候,才會對化石燃料的供應比例感到憂心。即使石油產量在短期內到達極限(若從加拿大的油砂、委內瑞拉的重油及其他儲存能源來看,這項看法仍有爭議),煤及其衍生物應該可以幫助地球至少再撐過一世紀。但是全球碳的總量若受到管制,首當其衝的,就是目前佔世界能源用量80%的化石燃料。


科學界對於氣候變遷的共識,一旦落實到現實層面,就等於把爭議帶進了政治地雷區。美國的人口佔不到世界人口的5%,卻製造近25%的碳排放量,而且還像個蓄意破壞者,既不簽署京都議定書,也不允諾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至1990年代的7%以下


在規範開發中國家同意固定排放量的協議中,美國缺席了,但這個膠著的問題將隨著2012年京都議定書到期、世界各國斟酌是否擬定後續協議,而顯得越來越棘手。中國、印度的經濟成長如火如荼,使得工業國家開始呼籲應該控管碳排放量,而這樣的要求將面對比以往更強烈的反彈——因為中國的深圳、印度的海得拉巴的居民,理當也享有當年美國的底特律、德國的法蘭克福發展地方經濟的同等機會。誰願意犧牲自己國家的發展, 來成全那個被已開發國家蹧蹋殆盡的地球呢??!


控制碳排放量的京都議定書是必要的第一步,至少這份協議書讓人了解,接下來要走的路有多麼崎嶇。但是要穩定碳排放量,需要更具體的藍圖, 例如:在推動進一步經濟成長的同時,建構脫碳(decarbonize)能源基礎建設


提倡核能、潔淨煤的工業團體,已經採取行動,對潔淨能源的願景一一提出解決方案。但是過早投入過多精力在任何一項技術上,未必能找出適合的解決之道,反而可能阻礙脫碳議題的持續推展。


也許太陽能電池的突破,將帶領人類社會走入光電時代,鋼鐵廠、行動電話使用者都可以從單一來源取得所需的能源功率。但是這樣的願景如果無法成真(也不太可能成真),就需要多種技術(如生物燃料、太陽能、氫氣、核能)來達成供應低碳能源的理想。同時還有一些更先進的想法,如外太空的太陽能電廠、核融合發電機等。假使前述的理想方案,在接下來的50年證實不夠高瞻遠矚,這些天馬行空的想法說不定真的會派上用場也說不定。(選自Scientific Americian)



 


後記


我個人也如該文之作者一樣   頗支持脫炭的能源研究


核能再乾淨   畢竟還是有其潛在的危險


或許我們覺得這些東西離我們很遙遠或不相關   也許更管不了什麼


其實


腳下踩著的就是地球   哪裡遠


其實


我們的家就在地球上   怎會不相關


所以


為人父母的   可以教導孩子們愛護地球


自己一個人   也能以身作則隨手作環保   進而影響他人


只要我們管住了我們 心的方向


誰說地球沒有明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莫葫蘆 的頭像
    莫葫蘆

    明知不可而為之;雖千萬人吾往矣!

    莫葫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